关于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9-09-04作者:设置

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工业
调整振兴的意见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九年六月二十九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全面落实全省工业调整振兴大会的各项部署,进一步提高我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现就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金融为支持,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创新组织形式,对于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培育创新人才,加快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省工业结构依然偏重,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我省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设备、人才、信息手段还比较落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骨干产品。通过产学研合作,依托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实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的创新平台,有利于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对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全省工业调整振兴,建设创新型省份,迫切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科技力量与经济主战场的紧密结合。必须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加速转变发展方式,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二、进一步明确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形成创新资源有序流动、运行机制更为完善、合作内容更为丰富、合作形式更为规范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凝练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构建一批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努力为创新型省份建设和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目标任务。
   
一是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立足我省实际,围绕我省工业调整振兴确定的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10大行业规划和40个特色产业指导意见,筛选一批制约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瓶颈技术,制定实施《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引导国内外具有相关优势专业的著名院所联合我省重点骨干企业,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实施重点攻关,形成技术上互动创新、资源上互补共享的合作创新机制。3年内,攻克300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使我省重点骨干企业掌握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为工业调整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凝练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围绕13个新兴产业,凝练项目,培植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航空、核电、造船、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为重点,以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为目标,突出抓好100个发展基础好、产业链条长、技术水平高的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100个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示范成果,实现产业化、产品化;以生物制药、海洋生物、食品生物技术为重点,选择100项市场潜力大、技术水平高的创新成果,实施联合攻关转化;积极创建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通过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3年内申报专利300项,其中发明专利100项。
   
三是围绕提高合作创新能力,构建一批创新服务平台。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打造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各类平台,联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争取更多的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支持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和建设好9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集中建设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重点支持创业服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服务平台和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加强交流平台建设,办好各类产学研洽谈会和科技成果展会,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牵线搭桥,搞好服务。加强对外合作平台建设,继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的科技合作,针对重点行业、企业的重大技术难题和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四是抓住全球科技资源加速流动和布局调整的机遇,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抓住机遇,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我省兴业发展,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面向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加快建立企业与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共建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根据企业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培训。完善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机制,推进大学教授进企业挂职、企业人才进大学深造等形式的人才交流活动。3年内,打造10家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示范基地。
   
三、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工作措施

    (
)抓好统筹规划。全面贯彻实施《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鲁发〔20097),以我省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为重点,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围绕工业调整振兴的10大行业、40个特色产业和13个新兴产业,集中开发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转化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实施分类指导,对东部较发达地区,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重点培植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建立起技术先进、竞争力强、外向度高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体系;对我省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突出资源加工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大政策和智力的扶持力度,建设以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增长极。
    (
)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充分发挥企业科技投入主体作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总收入5%,重点企业占3%,一般企业占1%的规定。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各级财政应积极向产学研合作创新倾斜,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认真筛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发展方向的重点项目,积极申报国家专项。三是切实落实好各项支持科技投入的优惠政策,要把科技投入150%加计扣除、税收抵顶、增值税转型、机电出口贴息、设备折旧、首台首套、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金融证券机构要围绕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各类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社会化募集、市场化运作方式,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好的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打造创新实体。鼓励产学研各方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以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创造、获取、共享为目标,在若干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权责明确、合作紧密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实体化,培育和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实体,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系统、实体合作转变。发挥各级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作用,建立基地、项目、人才一体化的创新体制,按照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重点支持、共享共用的原则,建设一批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
)强化人才支撑。一是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继续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打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和各类人才培养,依托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认真实施泰山学者建设系列工程,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中心联合研发技术、开发产品,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二是大力引进智力。实施培养和引进并举、引才和引智结合,发挥驻鲁院士吸引、聚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作用,不断壮大我省高端人才队伍。继续以院士企业行、科技副职、企业专家工作站等多种方式,为区域发展和企业创新开展咨询和服务。积极吸引优秀海外留学人员来鲁创业。三是完善人才使用机制。积极构建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高端人才的市场化运作和柔性流动,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相互兼职和挂职,科技人员在被选派服务企业期间,原单位保留其职务、工资福利和岗位。允许科技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分享创新收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按照规定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和股权奖励等形式的激励。
    (
)完善运行机制。完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服务作用,建立健全技术市场,推动产学研交流活动制度化、经常化。鼓励企业采取先期投入、项目委托、难题招标、买断专利等方式,转化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支持企业积极吸纳科研机构、高校以技术成果、专利产品和人才服务等要素资源入股,参与企业经营收益分配。创新合作模式,在合作领域上,继续加强科技成果和人才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资金、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在合作项目上,突出工业调整振兴的重点领域,突出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突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在合作对象上,既要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重点院校加强合作,又要加强与外省、外国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的科技合作,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创新利益和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鼓励企业采取提成、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的分配方式,将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得的报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减少企业的风险压力。鼓励企业创建产品和服务品牌,支持企业申报著名商标认定,对获得名牌和著名商标认定的企业,各级政府可给予必要扶持。培育壮大品牌影响力,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著名品牌和著名商标。
   
四、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创新的投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核心。要引导企业的经营者把技改和创新作为新一轮调整的重点,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技改-调整-振兴的路子。要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把创新贯穿于3年工业调整振兴的全过程,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变成每个企业的自觉行动。全省所有产值过亿元的企业都要与1所以上大学、科研单位合作,努力营造全面创新、全员创新、全程创新的良好氛围。
    (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建设的观念,切实提高科研选题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多出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产业化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把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各类项目,加快成果产业化进程。高校和科研机构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增强与企业的横向联合,对于关系产业发展的重大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从立项开始,就要积极与企业进行联合开发,发挥双方优势,提高创新成果的研发质量和转化效率。加快建立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共建机制,根据企业需求3年内新设置50-100个相关的工科专业,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1000个实训基地,每个大学和科研单位都要与1-2家企业合作。
    (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推动促进作用。要调整和加强各级政府的产学研协调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落实合作创新的重大项目,加强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跟踪和监控。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履行好各自工作职责,尽心尽力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多办实事、提供便利。要加强对各市、县(市、区)产学研工作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宣传产学研合作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推进工业调整振兴的重要意义,宣传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表彰奖励产学研合作创新先进单位和个人。要完善产学研信息服务功能,建设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库、科技成果库等基础数据库,广泛收集山东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信息等,努力实现信息共享。要抓好有关政策的落实,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如何帮助企业用好国家、省出台的各项鼓励科技进步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相关政策,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好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项目合作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政策扶持问题,为我省产学研合作创新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附件: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工业调整振兴的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和创新平台
 
附:


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工业调整振兴
的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和创新平台

    按照全省工业调整振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以10大振兴行业为重点,40个特色产业和13个新兴产业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引进高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优势资源,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对接,组织实施重大合作项目,提升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重点推进以下合作创新领域:
   
一、钢铁

    1.
重点产品。支持重点钢铁企业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材品种及其延伸产品,特别是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能替代进口的关键钢材品种。主要包括高速铁路用钢;高等级造船板;X80级以上管线板;高档汽车板、家电板;高强耐磨机械制造用板;优质合金结构钢、模具钢、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特种钢;规格900mm以上的热轧重型H型钢和钢板桩;强度400MPa以上钢筋等。
    2.
关键技术。支持省内重点钢铁企业抓好高效选矿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炼焦煤调湿、干熄焦,烧结烟气脱硫、烧结余热发电,铁水预处理、钢水精炼,蓄热式加热炉、控轧控冷,高炉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及余热利用,废渣处理及综合利用、综合污水处理、能源集中管控、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
    3.
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强化济钢集团、莱钢集团等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管理,提升合作创新能力,打造产学研联合创新实体;依托泰钢集团、石横特钢集团等优势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植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高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和品牌效应。
   
二、汽车

    1.
重点产品。提升大吨位重型车的技术水平,开发适合城乡市场需求的多功能车、专用车和客车,加快开发和生产1.6以下排气量经济型轿车,加快发展大中型豪华客车、BRT城市快速公交车和新能源客车,研发工程、环卫、市政、消防等专用性强、高附加值的专用车和特种车,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发展;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仪表、车载电子装置及汽车电子元器件,研发车身稳定、悬架控制、驱动防滑控制等汽车电子产品,鼓励研发手自一体变速器(AMT)、电动助力转向装置(EPS)、柴油机增压与共轨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EMS)、电子随动灯光系统及LED车灯系统、轮胎监测系统、电子稳定系统(ESP)等系统和总成。
    2.
关键技术。积极开发和应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先进总成,掌握整车匹配技术及排气净化等关键技术;提高经济型轿车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平,提高发动机及零部件配套水平;鼓励研发节能、环保和多种燃料的发动机及关键总成,逐步满足国、国排放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发客车智能底盘系统,加强底盘匹配技术研究,提高车辆的安全性、驾驶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提高零部件行业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标准。
    3.
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强化中国重汽集团、山东金麒麟集团等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管理,提升合作创新能力,打造产学研联合创新实体;依托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山东五征农用车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自主品牌体系建设,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船舶
    1.重点产品。主要包括大型客滚船、大型汽车运输船、大型重型运输船、冷藏集装箱船、豪华游艇、公务船、远洋渔船、内河集装箱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SOFPSO)、多功能供应船、大型起重铺管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系泊系统、海洋工程装备自动调压载系统;大功率船用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讯导航及自动控制、压载水处理系统、海洋工程装备和特殊钢材等。
    2.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海洋工程装备、船舶、游艇设计建造关键、共性技术;新型连接技术;中高速船用发动机技术;高效螺旋推进技术;数字导航技术;船型优化设计技术;零配件标准化、系列化和企业技术数据管理系统等。
    3.
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威海船厂、青岛造船等优势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产学研联合创新实体;强化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的管理,培育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船舶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四、化工

    1.
重点产品。重点培育发展有机硅及硅材料,聚四氟乙烯等氟材料,离子膜、非质子膜等膜材料,加快发展聚碳酸酯、碳纤维等新型合成材料,争取在甲基氯硅烷、聚偏氯乙烯等有机氯产品的发展上取得突破,加快发展活性、还原、分散和酸性染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以及农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和生物化工产品,轮胎装备、石油钻采设备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2.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高含硫原油常减压蒸馏装置大型化技术以及馏分油加氢精制技术;重油深度加工技术;大型有机原料生产技术;合成材料生产技术;基于生物合理性原始创新产品的开发与转化技术;劣质煤、高硫煤加压气化等新型煤气化技术和缓控释肥料生产技术;大型化多喷嘴气化炉及配套项目技术和万吨/天超大甲醇示范装置技术;氯碱改造技术;轮胎工艺配方设计、生产、测试技术等。
    3.
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强化东岳集团、南山集团等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管理,提升合作创新能力,打造产学研联合创新实体;依托济南圣泉集团、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瞄准目前仍然依靠进口的化工产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五、轻工

    1.
重点产品。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智能化、网络化、多功能家电产品;高档涂布纸、涂布白纸板、牛皮箱纸板和高强度瓦楞原纸、高档新闻纸、胶印书刊纸,信息化办公用纸、食品医疗用纸及商品包装、装潢用纸等产品;氧化锆增韧陶瓷材料、精细碳化硅耐磨密封陶瓷材料、蜂窝陶瓷载体及汽车尾气净化器、新型SnO2压敏陶瓷、氧化铝陶瓷基片、陶瓷系列压力传感器、特种陶瓷真空开关管等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等。
    2.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处理芯片技术;非木纤维、速生材生产化机浆和化学木浆技术;废纸脱墨技术;废纸、废旧家电、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等。
    3.
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强化山东晨鸣纸业集团、泰山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管理,提升合作创新能力,打造产学研联合创新实体;依托烟台三环锁业集团、山东保龄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自主品牌,提高装备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六、纺织
    1.
重点产品。主要包括清梳联及新型梳理设备、自动络筒机、合金镍网、特种平带、紧密纺关键专件、高档喷气和剑杆织机纺织品机械以及节能减排染整设备和在线能源资源回收利用系统;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芳纶、碳纤维、醋酸纤维、聚乳酸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新技术纤维和复合材料;高模低缩型聚酯纤维帘子布、绝缘纸、整体带芯、特种高强低伸聚酯传送带、特殊装饰用纺织品、新型蓬盖材料、土工纺织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生物医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
    2.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海藻纤维、甲壳素纤维和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等可降解再生的生物质纤维技术,新型聚酯和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技术;机电一体化纺织装备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超仿真、高感性、高档面料及最终成品一体化开发技术等。
    3.
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强化山东如意科技集团、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管理,提升合作创新能力,打造产学研联合创新实体;依托兰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有色金属

    1.
重点产品。主要包括高精铝板带箔、铝合金压铸件、高性能铝材、高性能特薄板带材和铝箔、铝合金PS板基、涂层板和彩色涂层板用建筑型材、大型合金型材、高精尖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合金材料等。
    2.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冶炼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铜冶炼及加工短流程工艺技术;共伴生铜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氧化铝生产赤泥综合利用技术;高档中厚铝板生产关键技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3.
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山东招金集团、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产学研联合创新实体;强化省级技术中心的管理,培育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冶炼技术和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不断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
   
八、装备制造业

    1.
重点产品。主要包括数控车床、车削复合加工中心、卧式、立式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生产线、重型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功能部件、车用高负荷活塞铸造自动化成套装备;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压路机、推耙机、平地机和建筑塔机、水泥搅拌车、高楼泥浆泵等工程机械;大中型拖拉机及耕作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大型合作收获机械、粮油及农副产品深精加工机械、保鲜贮藏设备和植保机械等农业机械;电站成套设备、输变电设备;石油钻采输油成套设备、盾构隧道掘进机、大型医疗诊断设备、试验检测设备、工业制冷成套设备、大型电站脱硫设备和环保设备等。
    2.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数控加工和柔性加工系统测量技术;工业自动化成套技术;虚拟化、智能化制造技术、数字化管理集成技术等。
    3.
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强化济南二机床集团、山东工程机械集团等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技术中心实行区域性开放,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打造产学研联合创新实体;依托鲁南机床集团、威海华东数控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九、信息产业

    1.
重点产品。主要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及应用软件、数字集群通信产品、下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系统设备;面向金融、通信、政务、制造业、建筑和物流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及嵌入式软件,动漫和网络游戏的开发、数字家庭操作系统、3C融合技术及设备、智能网络家电的终端产品等。
    2.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数字家庭互联互通技术及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封装系统芯片技术;数字电视和数字音视频技术;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电泳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半导体照明外延片生长技术;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制造技术,半导体照明系统控制技术等。
    3.
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强化浪潮集团、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管理,开展联合协同创新,打造产学研联合创新实体;依托山东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能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植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基础支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十、新能源
    1.
重点产品。主要包括太阳能集热器、热水器、真空集热管;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燃料电池、高性能低成本锂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材料;光伏发电控制系统、光伏海水淡化制备系统;生物质能锅炉、沼气发电机、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以及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和地热测评软件等产品。
    2.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600兆瓦级以上大型风电机组的关键制造技术;生物质燃料化技术和氢能源技术;地源和水源热泵技术;潮汐能发电、波浪能发电、海水温差发电和海流能发电技术等。
    3.
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山东皇明太阳能有限公司、山东桑乐太阳能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产学研联合创新实体;培育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以太阳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联盟建设,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品牌。
   
十一、资源与环保
    1.重点产品。主要包括污染控制装备、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备、汽车尾气和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消减设备、大型工业噪声消声设备、城市交通干线噪声控制设备、废水处理、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成套设备、便携式污染分析检测设备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装备等。
    2.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资源勘探增储和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大型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支撑技术;复合型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与改善技术;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技术;机动车排气净化装置和降噪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
    3.
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强化华泰集团、山东鲁北企业集团等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管理,提升合作创新能力,打造产学研联合创新实体;培育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环境保护质量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十二、生物医药

    1.
重点产品。主要包括针对重大疾病的基因工程药物、化学合成药物、生化药物、疫苗的研究和开发;重点酶工程及生物转化产品;医用直线加速器、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新型药物涂层缓释心血管支架等产品。
    2.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心脑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预测和早期诊断技术;药物新剂型及给药系统的制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治疗产品的高效工业化生产技术;生物催化剂设计和定向进化技术;生物催化剂催化过程控制技术等。
    3.
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强化鲁南制药集团、山东新华医药集团等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管理,提升合作创新能力,打造产学研联合创新实体;培育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生物医药前沿科技领域的自主联合开发工作,不断培育新的技术创新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返回原图
/